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成渝两地地处四川盆地、长江上游,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涵养着长江四分之一的水量,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成渝两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

一、引言

成渝两地地处四川盆地、长江上游,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涵养着长江四分之一的水量,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成渝两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目前,由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各城市人口分布与经济集聚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发达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协同带动效应较弱,因而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

国外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提出人口数量增速与生产资料增速之间存在矛盾,即“人口数量为几何级数增长,而生产资料为算术级数增长”[1,2]。而近代国外学者侧重于从人口增速降低后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角度来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人口适度论[3]。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诸多学者在全国、城市群、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利用不同方法分析人口、经济的集聚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2]。国内学者在理论方面认为,人口与经济发展是双向循环影响关系,两者要相互适应才能促进其协调发展[4]。

本文结合人口、经济和地理等三个属性及其数值,从总量规模和空间分布这2 个维度来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本文运用了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人口与产业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关系。

1.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率与该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幅度[2]。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Ei表示i地区的人口—经济增长弹性,pop、GDP分别为该时期的人口量和国民经济总量。

2.地理集中度

地理集中度是衡量某一要素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为衡量人口和经济的集中程度,综合考虑区域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和面积因素,引入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2]。计算公式如下:

式(2)、式(3)中,Rpopi和RGDPi分别为i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popi、Si和GDPi分别为i地区的常住人口、国土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

3.人口与产业不一致指数

人口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偏离可用“人口与产业不一致指数”(GPR)来表示,若GPR的值接近于1,说明人口与产业集聚相互协调;若GPR值小于且远离1,说明产业集聚小、人口集聚大;若GPR值大于且远离1,说明产业集聚大,人口集聚小,二者被认为是非协调[2]。计算GPR的公式如下:

4.重心分析法

重心的概念来源于力学,区域重心是指某一重要要素在研究区域内力矩达到平衡的点,是通过指定某种属性的数量值作为权重,计算得到加权的平均中心,即重心[5-7]。设某地区的某种属性值为pi,地理坐标为(xi,yi),则该种属性重心的地理坐标(X,Y)的计算公式如下:

若上式中pi为各子区的面积,则该重心为区域的几何重心,区域均衡发展的结果是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上趋于一致,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程度体现区城发展的非均衡性[8]。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分为地级区(县)和地级及以上城市2 个空间尺度,地级区(县)层面上,成渝双城经济圈共有158 个区(县),重庆市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双桥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区、荣昌县、璧山县、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21 个区和19 个县,主城区群包括9 个区(县),渝东南城市群包括5 个区(县),渝东北城市群包括9 个区(县),渝中部城市群包括5 个区(县),渝南城市群包括3 个区(县),渝西城市群包括9 个区(县),四川省包含了15 个城市,其中119 个区(县)中有51 个市辖区和68 个县。区县层面的数据来源2010—2019 年四川省统计年鉴[9]和重庆市统计年鉴[10]以及各地方人民政府统官网,包含各地方的常住人口数量和每个产业的地区产值。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708/1699.html



上一篇:论以人为本的税收征管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下一篇: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城市人口变迁与近代化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