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口与经济》栏目设置[09/01]
- · 《人口与经济》数据库收[09/01]
- · 《人口与经济》投稿方式[09/01]
- · 《人口与经济》征稿要求[09/01]
- · 《人口与经济》刊物宗旨[09/01]
人口负增长意味着收缩吗?收缩城市的“死”与“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导读 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一直保持着超高的加速度,如今城镇化率已经达到约60%。然而,城市的历史并不总是被增长所主宰,西方国家部分城市已经历了几十年的收缩和衰退。
导读
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一直保持着超高的加速度,如今城镇化率已经达到约60%。然而,城市的历史并不总是被增长所主宰,西方国家部分城市已经历了几十年的收缩和衰退。
2008年3月,有关部门公布了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由于资源枯竭城市可以得到特殊照顾,本着发展和扩张的思维,各地竞相争抢这顶帽子。然而,在抢帽子之余,一些城市并没有反观自身,认真对待发展困境,缺乏忧患意识。
几乎是在西方城市收缩问题凸显的同时,中国规划建筑业界的学者们就接触并了解到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崔功豪到美国访学,在克利夫兰看到市中心在建一个巨大的足球场。这令他很疑惑: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怎么搞足球场?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这是这座城市的自我“救赎”措施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克利夫兰人口不断流失,大量的工厂、商店和公共基础设施被废弃,城市吸引力迅速下降。当地对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城市吸引力。于是就有了那个一礼拜开赛4天的足球乙级联赛场地和各种工厂改造的博物馆。这让崔功豪真切地认识到,城市的发展有兴衰,扩张和增长只是发展周期中的一段历程。
到今年,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网络的研究论坛已经开过3次,“收缩城市”的概念开始频现网络,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有网络文章称“全国633个城市2/5在收缩”,引发不小的恐慌。中国的收缩城市真有这么多吗?状况到底如何?
人口负增长是否意味着收缩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收缩城市?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定义过收缩城市的标准,国际上也只有相对范围内认可的框架,所以各界对收缩城市的判断仍然处于混乱状态。
有人认为,收缩只针对“人口”单一指标,连续多年常住或户籍人口减少就算收缩,人口净流出更是收缩;有人认为,资源枯竭城市和“胡焕庸线”以西的中小城市都可划入收缩行列;还有人认为,人口减少、产业衰退、城市设施空置同时出现才算收缩。定义宽严不同,认定收缩的区域和范围就不一样,甚至对同一个地方是局部还是全面收缩也有不同理解。
概念辨析不清楚,用数据说话总可以吧?事实上,用的数据不同人们的结论也不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莉负责“城市人口流失问题”课题研究,她觉得数据是影响判断的大问题:不能明确说哪个是收缩城市,现有数据难以支撑准确判断。不少研究对比的是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数据,一则数据较为陈旧,二则两次普查指标有差别,难比较,无法反映真实现状。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各地年度统计公报数据也被引用,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
在中国,一些城市更面临复杂的事实,收缩和扩张同时存在,很难界定是不是收缩城市。分析一下网传收缩城市名单上典型城市的统计公报,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情况。比如,吉林省近三年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减少约16万人。其下辖的舒兰、桦甸两个县级市是网传的收缩城市,都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转型、人口流失的困境。舒兰市户籍人口从2008年到2017年持续减少,但同时钼矿、旅游等产业投入及医院、住房、交通等民生投入持续上升。桦甸市2008年以来每年人口大量外流,但医疗支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养老金等基金征缴逐年向好。山西吕梁,江苏徐州、盐城同在人口净流出(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城市之列。资源型城市吕梁虽然连续多年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但近年来常住人口持续增加,逐步从矿产加工向旅游产业转型。在人口净流出规模达百万的徐州和盐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经济体量都在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吸引力仍在提升。
吉林省舒兰市挖掘区位冰雪资源优势,打造雪乡旅游品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许畅/摄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zonghexinwen/2020/111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