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口与经济》栏目设置[09/01]
- · 《人口与经济》数据库收[09/01]
- · 《人口与经济》投稿方式[09/01]
- · 《人口与经济》征稿要求[09/01]
- · 《人口与经济》刊物宗旨[09/01]
16-24岁人口失业率为何升至18.4%?专访复旦大学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姚凯认为,要推行人才供给侧改革,要抓好大中专院校教育质量,增加专业与市场匹配度。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辅导,包括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偏好和建立就业价值观
在人才培养方面,姚凯认为,要推行人才供给侧改革,要抓好大中专院校教育质量,增加专业与市场匹配度。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辅导,包括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偏好和建立就业价值观。此外,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更全面,“文科生要增加一些理科生的‘硬'技能,理工科学生要增加一些‘软'技能。”
“长期来看,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还是经济面要持续向好发展,只有微观主体都火起来,提供的岗位才能根本上扩大。”姚凯说,“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问题,希望包括高校、政府、社会、产业,方方面面一起合力做好。”
面对青年就业存在的问题,一些地区、高校、企业正采取措施。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部分地区推进校企合作,通过组织高校前往企业走访调研,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探讨校企产学研合作。姚凯认为,推进校企合作可有效打破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但他在近日的采访中也指出,当前相当比例的校企合作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短期化、离散化问题,企业难从这类合作模式中获得实际利益,致使不愿投入人力、时间、经费等成本与学校持久合作,出现“校热企冷”现象。
其实,青年人失业率高企已非首次引发关注。今年4月,16-24岁人口失业率攀升至18.2%的历史高点,5月继续爬升的数据则让这一统计项目连续两月创下新高。
除了高校,政府、社会也需要发力。5月29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提出,要通过不同形式“补贴”手段进一步促进就业,提升劳动者技能。在姚凯看来,通过“补贴”增加培训投入,是应对就业中存在的能力不对称问题的办法之一。“未来政府、社会,也要提供一些培训资源,包括产生一些优质培训机构,把职业教育和企业很好地融合起来,做到企业之中有职教,职教之中有企业,这样对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就有很好的提高。”
哪些因素推高青年失业率?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邵萌
疫情以来第三个毕业季,青年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如何化解青年就业压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用“需要高度重视”来提醒当前较高的青年人失业率。
如何理解“18.4%”的青年失业率?
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1月以来,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就较去年同期偏高,姚凯认为,短期数据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疫情影响与劳动力市场“金三银四”在时间点上的重合,“比如上海复工复产的时间并不久,而这时又是大学生求职就业高峰,由于疫情原因造成开工不足,从而提供的岗位也不足。”姚凯说,“我认为往后看,就业市场会消化一部分劳动力,失业率应该会有一定回落。”
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较4月下降0.2个百分点。反映青年就业情况的16-24岁人口失业率,则从4月的18.2%升至5月的18.4%,连续两个月创2018年有此项统计以来新高。
姚凯还提到,就业信息不对称和能力方面不对称,也是青年人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的就业信息跟真实的社会信息相比,有一定滞后性和不匹配性。同时,用人企业对高校学生结构、学生能力、人才培养情况的了解,也存在一些信息上的不对称。”
“还要大力增强就业韧性”,姚凯提到,即要有长期的产业发展和就业规划,发展就业包容性比较强的新产业,提高就业服务的应对能力和专业性,发展新的产业和就业动能,企业也要有战略性储备人才吸收的意识,利用反周期规律,趁今年由于疫情和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就业供应端供给数量和质量提升,提前做好战略性人才储备和培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指出,青年失业率上升与多方因素有关,包括供需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就业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称及疫情因素等。他强调,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问题,希望高校、政府、社会、产业一起合力把它做好。
另一个很重要变化是,当前年轻人的择业观正发生改变,公务员、事业编等再度成为热门选择,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择业求稳心态加剧,近两成应届毕业生升学,本科生脱产备考公务员的比例五年翻番。“我们看到,政府和国企也很努力释放就业岗位,但体制内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还是有限。”姚凯说,在他看来,上述情况都加剧了青年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zonghexinwen/2022/0617/2355.html